【基本概况】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系直属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前身为1951年7月30日建立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鼠疫防治所,1960年更名为滇西流行病防治研究所,1965年更名为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2001年组建成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占地面积25.25亩(1.68万平方米),业务用房1.32万平方米,设有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理化分析研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P2实验室5套;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套。目前,获批昆明市呈贡区10亩建设用地,迁建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环评获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建设规模11340平方米,一期投资6800万元,预计2021年6月建成,并已完成工程总承办。2018年末固定资产约6611万元。
【组织机构】
内设有7个行政职能科室包括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建设项目办、后勤保卫科、科教信息科(质量控制科),8个业务科室包括鼠疫防治科、中心实验室、医学动物昆虫防制科、病毒立克次体防治科、人兽共患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治科、血吸虫病防治科、卫生应急办。
【人员结构】
目前,所级领导班子由所长、党委书记、纪委书记、2名副所长共5名领导组成。法定编制135人,目前在职职工126人,离退休职工58人。在职人员中,主任医(技)师11人,副主任医(技)师23人,主管医(技)师22人,初职及其他35人。学历结构:博士1名、硕士及同等学历26人,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
【主要工作职能】
经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从事鼠传疾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地球化学性疾病(克山病、碘缺乏病、氟中毒、砷中毒);人兽共患病(血吸虫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莱姆病、炭疽、巴尔通体病);其它病毒立克次体病(基肯孔雅、森林脑炎、恙虫病、斑疹伤寒等);不明原因疾病(云南不明原因猝死),17个病种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疾病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培训、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近10年来,先后被上级相关部门批准为“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鼠疫防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省创新团队”、“云南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国家鼠疫菌种保藏云南中心”、“国家CDC细菌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云南省鼠疫防治研究中心”,正在筹备徐建国院士工作站。2003年,经省教育厅和省卫计委批准,与大理大学开展院所合作办学,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我所重点承担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截止2018年底我所共与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培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24人,其中毕业105人,在读19人;2010年被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授予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2015年与昆明医科大学合作办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工作,联合培养3人,均在读。
【科学研究】
近10年,研究证实丽江玉龙存在着野鼠鼠疫疫源地,发现泰国狂犬病病犬毒株跨境传入我省,国内首次证实我省存在巴尔通体和巴尔通体病,证实我省布病感染类型为羊种,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学研究有新进展,证实我省存在饮水高砷区及发现砷中毒病人等科研突破。
承担国家平台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所徐建国院士工作站,国家鼠疫菌种保藏云南中心,国家CDC细菌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省科技厅平台建设: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鼠疫防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云南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省卫健委平台建设:云南省鼠疫防治研究中心;省教育厅平台建设: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荣誉与表彰】
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云南省科技厅及中国CDC、美国CDC等科研立项资助58个,获资助总经费约1600多万元。近十年来,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和参编专著18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600多篇。
先后被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卫生部、省委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大理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国地方病防治科研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云南省卫生先进集体”、“云南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集体”、“云南省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省级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岭先锋流动红旗”、“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大理州级“文明单位”等50余项荣誉称号。先后有26人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省“五•一”劳动奖章、国贴、省突、省贴、“云岭名医”“云南省医德标兵”和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70余名职工受到卫生部等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